close

「爸爸已經不愛你了,不准再想他!」
「她是壞媽媽,她不要你了!」

  父母因為分居、離婚議題而產生許多衝突,雙方在爭奪未成年子女監護權或是探視的過程中,常常會對子女灌輸不利對方的觀念,希望子女選邊站。孩子夾在兩人之間難以抉擇、不知所措,甚至把錯歸咎自己,希望父母可以不再吵架。在衝突、不友善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,容易造成身心問題,進而影響未來的感情觀與家庭觀。


透過團體帶領,讓父母能更了解友善父母原則及訴訟過程對孩子的影響

  對於已經分開的父母來說,合作本來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,因此,我們希望透過親職團體,從最基本的做起:不在孩子面前數落對方不是、更了解孩子的想法、貼近孩子的心情、確保孩子同時可以擁有父母的愛。

  在親職團體中,成員小貞媽媽說:「我的孩子很懂事,在我面前從來不會提到爸爸的事情,因為她擔心我會不開心。」成員小駿爸爸說:「我的孩子們對於媽媽已經灰心,每次訴訟他們都很樂意來開庭,跟法官說媽媽對他們有多不關心,孩子有我的照顧,都很健全的成長,我認為我可以同時兼顧父和母的角色。」

  兩位成員分享完,都露出很欣慰的笑容,認為孩子相當的懂事跟乖巧,但這就是每個父母的盲點,孩子的心,父母真的理解嗎?

  在團體中,我們不斷的嘗試告訴父母,孩子的世界很簡單,他們的全部、小世界,不是爸爸就是媽媽,因此在孩子小小的心靈中,要他們抉擇甚至做出超越年齡的成熟表現,其實都是我們要去注意及關心的。在訴訟對立的雙方,或因不愉快而分開的父母,彼此的糾結及紛爭,無形中都會影響到孩子。我們雖肯定小駿爸爸對於孩子的付出,但也擔心小駿爸爸是否過度灌輸媽媽的不是,而讓孩子對於媽媽的角色感到模糊,甚至反感呢?

  孩子們在還小的時候,被迫加入去解決家裡「大人」的問題,這種傷害遠比想像的要大很多。孩子被迫變成大人,但他身心年齡還無法到達該境界,卻硬被拉到一個跟成人對話的高度,大人們能想像小孩的壓力會有多大呢?

  透過幾次的團體辦理下來,許多父母回饋,能夠更了解孩子們在想什麼,或許不能為訴訟改變什麼,但能對彼此及孩子有更多的包容及同理,這些小小的回饋,就是我們辦理團體的價值及感動。我們想說,無論是在訴訟中或爭吵中的父母,你們聽到孩子的心聲了嗎?

(文/駐臺中地院家暴/家事服務中心社工 邱皓筠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現代婦女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