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「不要不要,胡搞瞎搞…!」一群幼兒園的小朋友隨著輕快音樂在舞台上表達對反家暴的決心,看著她們天真無邪的笑容,讓我不禁想到小琪;小琪是個小學一年級的孩子,她擁有開朗、天真的笑容,但卻也同時是個充滿憂愁的小女孩。小琪媽媽長期以來都遭受爸爸施以精神、肢體的暴力,雖然爸爸的怒氣很少遷怒到小琪身上,但是多次的目睹暴力歷程,讓她小小心靈埋藏著恐懼;隨著媽媽離家的小琪,因為爸爸擁有探視權,而必須每兩周和爸爸見一次面,她的心中總是期望著時間不要這麼快的到來,也曾說過她覺得好可怕,好害怕爸爸會從媽媽身邊把她帶走。

  家對每個人來說應該都是可靠的避風港,而家人的關懷對孩子成長歷程中是最重要的養分,但並非所有的孩子都能夠獲得這樣的對待,有時候是大人刻意不給予,有時候其實是大人不小心忽略了,或是覺得只要沒有不要傷害到小孩子就可以了。其實,「傷害」不僅是指肢體上的,還包括了心靈層面;然而,許多大人卻忽略彼此之間的戰火已經波及到孩子,甚至造成孩子心理壓力而不自知。面對這樣的場景,成就了許多「小大人」,她(他)們會用超乎自身年齡的口吻安慰、提醒大人,這也許是一種貼心的表現,但似乎也意味著她(他)們原本天真、快樂的童年生活正一點一滴地受到影響。

  目睹暴力對孩童而言,除了所謂的社會學習外,孩子也可能出現脫序、性格大變等行為,僅為了轉移大人的注意力,減少爭吵次數,但大人卻容易以孩子「學壞」來作為回應,而看不見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。請不要忽視目睹暴力可能帶來的影響力,適時地給予協助對孩子的成長歷程會有更多助益。

  當我們用暴力對待另一方時,孩子其實都看在眼裡,有些感覺也在心中醞釀,不要以為只要好好愛她(他)們,就可以讓自己的行徑免於責難;我們對另外一半的傷害其實是會傳遞到孩子身上的,所以,請不要成為噴火龍,攻擊目標的同時其實也波及了我們最在意的人。

(文/苗栗工作站 社工專員張淑卿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現代婦女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