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我知道孩子需要媽媽,我知道孩子是愛媽媽的
但是每次孩子開開心心的去跟媽媽見面總是很不開心的回來
我曾經偷偷在一旁留意孩子跟他媽媽的互動
我只看到他媽媽在滑手機沒有在照顧小孩

這樣我怎麼放心把孩子交給她顧?

  在法院中,我們看見了很多父母對於孩子很用心,但相對的,卻也看見很多父母仍陷在與另一半對立的情緒中,不斷指責對方的不是、將對方所有一切行為,無限放大再放大,證明自己是對的…,因為焦點都集中在對方身上,所以無法照顧自己、看見自己需求。

  所有的父母總是說「親愛的孩子,我希望你擁有無憂無慮的童年」。但當父母用盡所有攻防與指責在處理離婚時,也默默在孩子的世界裡投下了一枚炸彈,孩子們沒有流血,卻都已經犧牲。孩子除了陷入左右為難的情境中,也可能承接父母情緒,慢慢的,有的孩子愈來愈沉默,成為親職化(註1)的小大人;也有的開始哭鬧,成為逞強闖禍的大孩子。

  有一位正面臨離婚訴訟的爸爸來到服務中心,孩子被另一半帶走,他從與孩子很親密,到後來很疏離,他說:「我很疼愛我的小孩,但我太太總是跟小孩子說我怎樣怎樣壞,孩子都被她洗腦了,愈來愈不願意跟我聯絡」,這位爸爸很氣憤對方的行為影響他跟孩子的關係。但自從他參加了基金會辦理的親職講座後,他說:「參加了課程之後,我了解到不要用負面想法解讀另一半的做法,即使他一直用負向情緒和你溝通時,也不要再次掉到陷阱中。我也理解到如何緩和當下的情緒,不要和另一半做過多的解釋,或是多做批評。」

  這位爸爸也說:「我獲得最大的收獲,是提昇了自己的正向的能量,以身作則、做好身教,因為在孩子的心中,爸爸媽媽永遠都是最棒的!不要給孩子負向的情緒跟做法,孩子是會難過的。所以我開始努力的去跟對方維持良好的關係,讓彼次不要再陷入吵架之中。隨著大人的關係好了以後,孩子的臉上就會多了笑容、有安全感跟自信心!」

  很多父母來到服務中心,懊惱著說「都沒有人告訴我離婚後怎麼做父母,大家不是說離婚後,就是『河水不犯井水』,要求另一方也不要再來看孩子了,為什麼離婚後的關係卻變得如此複雜?」

  這些父母忽略了「另一方永遠是孩子的父母」,這並不會因為離婚後就改變的。透過親職講座課程,讓這些父母從一開始憤憤不平地訴說對方的不是,到後來因為看見孩子的需求,進而開始改變、為孩子努力地與對方溝通或交換資訊,好讓孩子的生活愈來愈穩定,真正成就「孩子,我希望你擁有無憂無慮的童年」!

【註1】親職化:父母親分居或離婚後,同住的父/母無法照顧到孩子的身心狀況,深陷在自己的情緒中,導致孩子心智早熟,開始成為父/母的情緒陪伴者,甚至成為照顧者,行為舉止早熟,並非孩子的年紀所為。

(文/台北地院家暴暨家事服務中心社工專員 王茲莛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現代婦女基金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